發燒的原因

n     發燒的原因 病源體入侵,跟身體作用後,體內產生昇溫素;這時我們的體溫調節中樞受到昇溫素影響,誤判而將體溫設定成較正常為高的狀況。我們身體會透過產熱(發抖等)多於散熱(流汗為主)來提高體溫。當昇溫素不再產生(自然病程例如感冒,平均約三天左右;或特定疾病得到適當治療後),體溫自然會回復到正常狀況。

n     發燒的臨床意義  疾病判斷、嚴重度界定與治療評估

n     發燒的定義 肛溫超過38℃、口溫超過37.8℃或腋溫超過37.2℃以上。

n     影響因素 測量方式、活動、情緒、壓力、環境溫度、日夜變化 

 

臨床評估

n     病容、不確定或尚可

n     嚴重度指數: 1.玩耍  2.注意力  3.活動性  4.食慾  5.膚色  6.呼吸  7.體溫  8.水份

n     其它參考因子:

   1.對環境的反應  2.坐立情形  3.四肢活動與動作  4.在母親懷裡的情形 5.說話或出聲(音調)  6.對物體(玩具)的反應  7.吸奶情形

發燒對人體的傷害

(1)超過攝氏41℃,可能會中暑;

(2)超過攝氏42℃,因為蛋白質產生變性,可以造成人體  器官直接傷害。 

 

發燒的處理

n     減少厚重衣物,有利散熱。如果發抖畏寒難受,至少在體溫穩定,不再覺得冷的時候,就應盡量減少衣著。

n     睡冰枕,可以持續吸收身體熱量。

n     溫水拭浴,藉水分蒸發散熱。

n     注意:

(1)太熱的水,或整個人泡在水裡,反而不利散熱。

(2)冰水、酒精雖然可以用來散熱,但是散熱過快,會使體表微血管收縮,不利於後續散熱,不宜採用。

(3)年齡小於3個月,體重小於8公斤勿睡冰枕,應採水枕 或溫水拭浴。

n     藉助藥物如Acetaminophen, Ibuprofen等與昇溫素拮抗。

 

 

退燒藥物的使用注意事項

一般發燒常規處理

n     38.5用口服退燒藥 (有抽搐病史或惱性麻痺的孩童38℃就須口服退燒藥)

n     39用肛門塞劑

n     40溫水拭浴

n     每小時監測體溫

n     以孩童的精神、睡眠、食慾等來作決定發燒處理

藥物使用時間

n     一般口服退燒藥每四小時以上可以服用一次

n     肛門塞劑通常六小時就可以使用一次

n     塞劑一般不建議在三、四個月以下的小孩使用,因為他們體溫控制尚未成熟

 

以上是發燒的常規處理方式,實際上應以個別情況做適度的應變處理!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AN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